上影节观察:热冷交替,喜忧交加
每年六月举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是电影圈的一大盛事,明星们会在开闭幕红毯上盛装亮相,为各自的新片博关注,导演、制片人、老板们会出席各大论坛,讨论行业发展。各大电影公司会举办晚宴,发布片单,向外界展示未来的布局。
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这些内容相似,但又有不同。比如,红毯上的明星、剧组,看起来比往年更热闹也更卷了。但发片单的公司,却在减少。论坛上,大佬们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意气风发,经过几年疫情的冲击,生存艰难,他们期待着复苏,同时又不无忧虑。
热——
明星卷红毯,电影蹭宣传
先说最受大众关注的开幕红毯,现在已经成了明星们的秀场和电影蹭宣传的重要战场。
全世界各大主流电影节早就深谙要多请明星,拥抱流量,上影节也不例外。
今年的开幕片选了韩延执导,倪大红、惠英红、梁家辉、叶童主演的《我爱你!》。闭幕片选了大鹏执导,王一博、黄渤主演的《热烈》。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请了易烊千玺当评委。
入围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三部中国电影,也都有明星参与,包括胡歌、吴磊主演的《不虚此行》,舒淇、白客主演的《寻她》,大鹏、林家栋、张颂文主演的《第八个嫌疑人》。
前来宣传的影片很多阵容也很强大,周润发、袁咏仪带着《别叫我“赌神”》,吴京、杰森·斯坦森带着《巨齿鲨2》,谢霆锋带着他主演并首次担任动作指导的《海关战线》,沈腾带着喜剧片《超能一家人》,费翔、夏雨带着《封神第一部》,张小斐、惠英红带着《拯救嫌疑人》,朱一龙、倪妮带着《消失的她》,朱一龙、张子枫、陈飞宇、朱亚文、黄晓明等带着国庆档大片《志愿军:雄兵出击》,张涵予、黄轩带着《莫斯科行动》,周冬雨带着《鹦鹉杀》,张子枫、胡先煦带着《穿过月亮的旅行》,王源、文淇带着《我看见两朵一样的云》……
红毯上谢霆锋的灰发造型,倪大红、惠英红、梁家辉、叶童四位老戏骨牵手、比心,胡歌抱吴磊,以及开幕典礼内场的周润发、杨紫琼同台等名场面都贡献了不少了话题和流量,在社交媒体上热度很高。
在上影节开幕红毯前一天,抖音在上海搞了抖音电影奇遇夜,在上影节开幕红毯后一天,微博在上海旁边的昆山搞了微博电影之夜,都在借电影节的便利。
很多明星、剧组连续三天出现在了三场活动上,时间等各种成本大大降低,结果是热搜一个接一个,实惠多多。
活动方为了明星阵容也是煞费苦心地准备了各种名目的奖项。
周润发的《别叫我“赌神”》还没上映,他就获得了抖音电影年度非凡演员奖,沈腾作为嘉宾给发哥颁奖。吴京、谢霆锋同时获得了抖音电影年度男演员奖,他俩的《巨齿鲨2》《海关战线》一个定档了一个还没定档呢。
微博电影之夜的荣誉名目也不少,有年度进取演员、年度突破演员、年度实力演员、年度品质演员、年度口碑演员、年度榜样演员、年度优秀演员、年度关注演员等等,这样就装进去了几十个明星,大家都各有所获,皆大欢喜。
冷——
片单缩水,发布会骤减
这种热闹体现出电影节、平台、市场对电影、明星的需求,只要有大片,不愁没曝光。
但现在缺的,就是片子。
大家都在存量上做文章,几部待上映的电影被反复拿来推荐。《我爱你!》《热烈》被选为上影节开闭幕片,同时也是抖音电影奇遇夜、微博电影之夜的年度关注电影,《巨齿鲨2》《消失的她》《八角笼中》《封神第一部》《超能一家人》《海关战线》《前任4》等几部电影也被打上了年度期待电影、年度潜力电影、年度关注电影、年度瞩目电影等各种名目的推荐标签。
往年上影节,各大电影公司都会在上海设宴,搞XX之夜,发布未来片单,大秀肌肉。
今年,这样的片单发布会只有两场。
一场是博纳办的,这家去年刚上市后就吃了亏损,股价跌跌不休的公司,一口气发了20部电影和5部剧集的片单,包括林超贤的《红海行动2:虎鲸行动》、刘伟强的《克什米尔公主号》、庄文强的《枭雄》、陈国辉的《汶川大地震》、程耳的《人鱼》等。
另一场片单发布会是百纳千成、北京精彩、东方美之三家公司合在一起办的,堪称俭省。
北京精彩现在的掌舵人张苗是原北京文化电影事业部总经理,参与过《战狼2》《流浪地球》《你好,李焕英》等电影。
东方美之的主营人讲武生是行业内的老将,曾创办过北京聚合影联。
这两人的公司都投入到了上市公司百纳千成的怀抱,成了其子公司。
百纳千成的前身是华录百纳,华录百纳原是央企,在电视剧领域处在第一梯队,后来,这家上市公司被盈峰集团控股,盈峰集团实控人为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之子何剑锋,该财团旗下有几十家分布在各行各业的公司。
并入北京精彩、东方美之后,这两家厂牌负责做电影,百纳千成还是继续做电视剧。
北京精彩、东方美之跟博纳不同,公布的片单多是中小制作影片,包括动画《雄狮少年2》、丁晟执导的悬疑喜剧《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忻钰坤执导的现实题材影片《热搜》《漂洋过海》等。
除了这两场发布会,往年活跃在上影节的华谊兄弟、万达电影、北京文化、光线传媒、中影集团、上影集团、腾讯影业、阿里影业、乐创文娱、文投控股、耀莱影视、嘉映影业、大地影业、耳东影业等,全都没有了动静。
不要说开Party,公布片单,现在很多电影连个体面的宣传发布会也不再有,电影能做完上映就要烧高香了。
而过往还景气的时候,上影节每天的新片发布会有几场、十几场,多到媒体都关注不过来。
乌尔善的《封神三部曲》当年刚启动时是何等的风光,号称投资三十亿,这么多年过去了,第一部才终于做完,千呼万唤始出来,有了定档消息。
而陆川的《749局》因为缺钱,放了三年没进展。今年上影节,陆川透露有资方加入,制作算是开始全面启动,终于可以保证做完了。
忧——
热钱不再,供给失衡
一切都是没钱闹的。
电影行业的泡沫从2018年后被逐渐戳破,热钱撤离,进入资本寒冬,加上三年疫情的冲击,让这个行业元气大伤,至今都没有缓过来。
没有了资本的支持,行业内的公司,只能抱团取暖,尽量苟着。
这也导致了供给上的失衡,以及观众观影热情的降低。
几乎所有主流公司都扎在几部头部大片里,每年的电影票房就靠这几部大片来撑,热门档期外,剩下的时间,影市很冷,关注度很低。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尹鸿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这种高品质影片供给不足和供给失衡的现象。
“现在头四五部电影占国产电影票房的40%-50%,每年几百部电影,但实际上我们的‘腰部’特别软。就会带来一个问题,过度依赖长假,特别是春节档、国庆档,再加上暑期档。”
而且,他认为以主旋律为主的头部电影还有创新不足的问题,观众慢慢会接受疲劳。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研究员彭健在分析近年的电影投融资趋势时得出结论——大家都在往头部大片里扎,这不利于电影类型的拓展和整体结构的平衡。
“去年整个电影平均是4.5家出品方和联合出品方,到票房前20部影片出品方和联的出品方数量平均达到了18.9家,有的影片甚至出品方超过30家,这也反应出大家比较抱团取暖,不敢轻易尝试新的类型,这样不利于电影类型的拓展和整体结构的平衡。”
但对主控大片的电影公司来说,现在融资渠道本来就不多,业内每一家公司都在紧巴巴地过日子,能拼盘把项目做出来就已经是功劳。
博纳一口气发布了20部大片,看起来豪气冲天,但这片单里的很多新项目最终能不能拍成,还是要看融资的情况。
董事长于冬透露,博纳接下里要准备30-40亿元的资金来配比这一批主题创作。显然,博纳的账上没有这么多钱,除了自有资金加上上市募集资金,还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来支持。
而社会资金,对投资电影行业现在是慎之又慎。
原因在于,电影行业还没有恢复到像以前那样能轻松赚大钱,这里面的风险因素太多,依然有踩不完的坑,博成功很难。
中影集团董事长傅若清直言,游资、热钱为什么远离了电影,就是因为它的投入产出比完全不符合一个正常的投资关系。
“要想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必须回到电影的市场属性去评估和投资电影,不能在经历了浮躁和快速成长之后,依然心慌慌的,还在追随泡沫儿。我们一定要让它回归到本体来,这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机体。”